数年前在女性创业者还寥寥无几的时候,董明珠创立了她的“格力王国”,如今摩拜单车有了胡玮炜、众盟科技有了杨海玲……各行各业的“创业女皇”不断涌现,逐渐拉开了一个细腻、斑斓的“她商业时代”。
女性创业者的崛起
2017年的《谷歌报告》显示,女性科技员工占比20%,高于2014年的17%,中国女性企业家更是占据了目前全国企业家总数量的1/4左右。在2018年的胡润排行榜12国88名女富豪中,中国女性以超50%的人数位列第一,美国以15位排名第二,总财富达到了1.4万亿人民币。
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女性创业就业者们,渗透在各个商业领域,在全球74个经济体中,有1.63亿女性创业,1.1亿女性经营已有企业。她们形成了柔性的群体影响力,推动经济、文化和政治的共同进步。
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女性会逐渐走上创业之路?这要从“女性统治互联网”说起,便捷生活方式的传播让女性成为社交网络的主要用户,有数据显示,女性在互联网上比男性多花了30%的时间,移动社交网络的使用者55%都是女性。在淘宝注册的用户中,女性注册用户高达70%,淘宝交易量前100的网店90%都是以女性为主的领导团队。
不得不说,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的创业模式,麦肯锡研究报告曾指出互联网每摧毁1个就业岗位便能创造2.6个就业岗位。互联网模糊了两性之间体力上的差距,为女性创业提供了丰富的场景;同时也模糊了年龄的界限,无论是80、90后的创业者,还是机缘巧合进入“淘女郎”圈子的71岁奶奶,都成为了电商发展的放大器。
女性特有的“情感细腻”、“善于沟通”、“富有亲和力”的特质让她们在互联网领域如鱼得水,最大程度的释放了女性创业的动能。而创业,一部分来源于热情,一部分则来源于对现状的不满。据《全球创业观察2007中国报告》,2007年我国生存型创业占39.7%,机会型创业占60.4%。奔三的林琳独立自强,不甘于做一个打工仔,于是搜罗整合了身边所有的资源,开了一家奶茶店,虽然店面不大,但依然享受着当老板的乐趣。而她的大学同学巧巧却早早的步入了婚姻的殿堂,面对着薪资微薄的丈夫和嗷嗷待哺的孩子,她不得不拿起手机,加入各种“宝妈创业群”。
创业的动机也许有千万种,但最后留给女性的创业难题却都是一样的难。好景不长,当林琳当老板的瘾过够之后,渐渐发现,奶茶店经常是入不敷出,巧巧也在加入了多个“项目”之后才发现,对这些“项目”进行的投资多数都会付之东流。到了最后,因为没有足够的“创业资金”支持,那些怀揣着梦想和家庭的女性不得不在首次“创业失败”后就回归原本的生活轨迹,而林琳和巧巧仅仅是万千创业女性的缩影。
所以,为什么女性创业会比男性更难呢?难题离不开“资金支持”和“行业偏见”。女性创业者的初始资金往往有5个来源渠道,储蓄、贷款、家人朋友集资、政府支持和遗产继承。杨澜曾在自传《世界很大,幸好有你》中写道过,女性创业者在寻找资金支持方面往往比男性创业者遭遇的困难更多。甚至在创投圈流传着“四不投”定律,即不投女性创业者、夫妻店、40岁以上以及太年轻的创业者。
波士顿咨询公司(BCG)的调查似乎也佐证了这个定律,在创业初期,以女性为主导的初创公司获得的投资金额,平均比男性少100万美元左右。在女性创业融资期间,甚至会有投资者毫不掩饰地直言:“我们投资女性是比较谨慎的”。也许是“优柔寡断”、“情绪化”、“魄力不足”等对女性传统的“刻板印象”深入人心,女性领导力一度难以进入主流。但时过境迁,事实证明,这样的偏见应该得到摒弃。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发现,董事会成员有女性的企业,业绩能力增加6%,而且,女性高管比例越高,公司业绩越好。女性创业者的价值正在逐渐提升,在众多企业中,女性领导人正发挥着自己独特的色彩。
呆萌价作为一个“零投入”“无压力”的创业项目,一直在鼓励女性发挥自己的余热,帮助千千万万“有心创收,无力投资”的女性朋友找到了自己事业的又一春。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,无需固定的工作地点,呆萌价体谅职场女性的辛苦忙碌,主张利用“碎片时间做出完整的事业”;不用投入“创业本金”,没有“回本压力”,呆萌价体谅宝妈们的难处,一心提供一个无需成本投入的“创业助力平台”。呆萌价可全职创业,也可兼职创收,完美兼容各类人群需求。“自购省钱,分享赚钱”的特质更是女性朋友居家生活的好帮手。在时代进步的大环境下,创业者男女性别的鸿沟正在被逐渐淡化,用“情感”去创业的女性,那些强加于身的不公平、不公正的标签印记,终将会被时代所遗忘。而我们则有理由相信,真正的优秀创业者,不分男女。